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6:19:56   浏览:86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22号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于2002年9月27日业经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部长 杜青林
二00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兽药监督管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印制、使用活动,保障兽药使用的安全有效,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的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所辖地区的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凡在中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的兽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 兽药标签的基本要求
第四条 兽药产品(原料药除外)必须同时使用内包装标签和外包装标签。
第五条 内包装标签必须注明兽用标识、兽药名称、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含量/包装规格、批准文号或《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证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信息等内容。
安瓿、西林瓶等注射或内服产品由于包装尺寸的限制而无法注明上述全部内容的,可适当减少项目,但至少须标明兽药名称、含量规格、生产批号。
第六条 外包装标签必须注明兽用标识、兽药名称、主要成分、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含量/包装规格、批准文号或《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证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停药期、贮藏、包装数量、生产企业信息等内容。
第七条 兽用原料药的标签必须注明兽药名称、包装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贮藏、批准文号、运输注意事项或其它标记、生产企业信息等内容。
第八条 对贮藏有特殊要求的必须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标明。
第九条 兽药有效期按年月顺序标注。年份用四位数表示,月份用两位数表示,如“有效期至2002年09月”,或“有效期至2002.09”。

第三章 兽药说明书的基本要求
第十条 兽用化学药品、抗生素产品的单方、复方及中西复方制剂的说明书必须注明以下内容:兽用标识、兽药名称、主要成分、性状、药理作用、适应症(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停药期、外用杀虫药及其他对人体或环境有毒有害的废弃包装的处理措施、有效期、含量/包装规格、贮藏、批准文号、生产企业信息等。
第十一条 中兽药说明书必须注明以下内容:兽用标识、兽药名称、主要成分、性状、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有效期、规格、贮藏、批准文号、生产企业信息等。
第十二条 兽用生物制品说明书必须注明以下内容:兽用标识、兽药名称、主要成分及含量(型、株及活疫苗的最低活菌数或病毒滴度)、性状、接种对象、用法与用量(冻干疫苗须标明稀释方法)、注意事项(包括不良反应与急救措施)、有效期、规格(容量和头份)、包装、贮藏、废弃包装处理措施、批准文号、生产企业信息等。

第四章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第十三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必须按照兽药批准权限,经农业部或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内容变更时须按原申报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必须按照本规定的统一要求印制,其文字及图案不得擅自加入任何未经批准的内容。
第十五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虚假和夸大,也不得印有任何带有宣传、广告色彩的文字和标识。
第十六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不得超出或删减规定的项目内容;不得印有未获批准的专利、兽药GMP、商标等标识。
第十七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用文字必须是中文,并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现行规范化汉字。根据需要可有外文对照。
第十八条 根据需要,兽药标签上可使用条形码;已获批准的专利产品,可标注专利标记和专利号,并标明专利许可种类;注册商标应印制在标签和说明书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已获兽药GMP合格证的,必须按照兽药GMP标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地使用兽药GMP标识。
第十九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字迹必须清晰易辨,兽用标识及外用药标识应清楚醒目,不得有印字脱落或粘贴不牢等现象,并不得用粘贴、剪切的方式进行修改或补充。
第二十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内容对产品作用与用途项目的表述不得违反法定兽药标准的规定,并不得有扩大疗效和应用范围的内容;其用法与用量、停药期、有效期等项目内容必须与法定兽药标准一致,并使用符合兽药国家标准要求的规范性用语。
第二十一条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识兽药通用名称,可同时标识商品名称。商品名称不得与通用名称连写,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空隙并分行。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于1:2(指面积),并不得小于注册商标用字。
第二十二条 兽药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必须印有或贴有符合外包装标签规定内容的标签并附有说明书。兽药外包装箱上必须印有或粘贴有外包装标签。
第二十三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兽药通用名:国家标准、农业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进口兽药注册的正式品名。
兽药商品名:系指某一兽药产品的专有商品名称。
内包装标签:系指直接接触兽药的包装上的标签。
外包装标签:系指直接接触内包装的外包装上的标签。
兽药最小销售单元:系指直接供上市销售的兽药最小包装。
兽药说明书:系指包含兽药有效成分、疗效、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的技术资料。
生产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名称、邮编、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址、网址等。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律的应然与现实中的实然--论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调解

蔡武


  调解制度是我国在纠纷解决当中一项有效且便捷的纠纷解决制度,是由中立第三方主持,在查明纠纷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纠纷当事人在合法、自愿的前提下秉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对双方的纠纷问题达成协议从而定纷解争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解制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在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思想上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法治和谐的基本要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种当初基于行政权的不可处分性而作出的规定,随着行政审判实践和理论界的研究而产生动摇。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应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现实国情所需。最高法院已经根据行政审判实践提出在《行政诉讼法》修改前,法院可以就协调解决行政争议之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

  从理论上来讲,行政诉讼法上的调解与民事诉讼法上的调解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具有诉讼法和实体法上的行为的双重属性。行政诉讼中采用调解是当事人以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为处分标的双方合意行为,达成的调解协议应当与判决书的效力相当,从而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因此行政调解制度的构建是顺应司法为民这一历史要求的,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助推器”。笔者试从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上论述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在与法学同仁进行商榷的同时,也希望在今后行政诉讼法修改时能将在现实实然中早已存在并应用的行政诉讼调解不再是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而是上升到法律层面。

  一、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建国前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内部纠纷,并在建国初期得到发展。在1991年我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实施前的时间时里,调解是审理民事纠纷的主要主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判方式的改革:着重调解的工作方式,使调解制度得到了规范并发挥了其优势。

  人民法院作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各种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解决者,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诉讼调解。人民法院在坚持合法、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促使纠纷当事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秉着互谅互让的精神所最终达成的调解,既体现了法治精神要求,又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体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调解有利于当事人息诉,能够实现纠纷和矛盾的彻底解决,减少上诉、再审、申诉、缠诉等现象的发生。我国目前诉讼每年都呈增长趋势,案件判决率,上诉率、再审率居高不下,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得社会对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一定的信任危机,而调解结案则可以极大地避免这种现象。调解有利于解决执行难问题,执行难除了信用金融诚信体制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腐败等原因外,关键点还是在于义务人没有履行能力,但调解的结案的纠纷当事人一般都能自动履行,很少有案件需要法院强制执行的。调解与效率的关系与法官和当事人情况直接相关,特别是审前调解和简易程序中的调判结合,可以较大地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效率,实行案件的繁简分流,有利于法院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且,调解可以在原告的诉讼请求之外一并解决双方更多的争议,而不必另案处理,符合法院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主题。保证审判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既是社会各界对法院的要求,也是法院保护自身建设的需要,调解可以达到当事人无反悔、无申诉、无上访的最佳纠纷解决效果,是司法的理想境界。

  理论固然来源于实践,但其一旦形成,则可对实践发挥能动的指导作用。建立行政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发挥调解的特殊作用,是解决行政争议实现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应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现实国情所需。

  二、在法律上确立行政诉讼调解的必要性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经济行政案件不应进行调解的通知》中已经规定审查和确认主管行政机关依职权所作的行政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决定是否合法、正确,不同于解决原、被告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人民法院不应进行调解,而应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的判决。如此规定说明,调解的实质是参与调解的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而对自己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作出实质上的处分,以牺牲一定的权利为代价求得争议的解决。因此,调解只适用于那些有完全处分权利来处分自己的褓和程序权利的诉讼形式,而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不是该项权力的绝对所有者,无权自由处分本质上属于国家的行政权,行政诉讼中不能适用调解的方式,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不适用调解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特有原则。我国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然而,在贯彻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立法精神的同时,大量行政案件变相地适用调解解决行政争议已成为我国当下行政审判当中公开的秘密,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院默许或者动员下通过协调解决行政争议的事实,已经悄然升起,行政诉讼不允许调解的规定早已名不符实。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的说服教育工作,不能调解却可以和解,大部分行政诉讼案件通过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的原告撤诉而结案。据此,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已成为必要。

  (一)域外行政调解的运用

  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司法审查和行政诉讼中,都不同程度地允许当事人和解或者法院进行调解。德国行政法院法第87条规定:“审判长或其指定之法官,为使争诉尽可能一次言词辩论终结,于言词辩论前有权为必要之命令。其有权试行参与人为争讼之善意解决之和解。”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219条规定:“当事人就诉讼标的具有处分权并不违反公益者,行政法院不问诉讼程度如可,得随时试行和解。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亦同。第三人经行政法院许可,得参加和解。行政法院认为必要时,得通知第三人参加。”另外从瑞士、日本等国的有关法律条文中也可以推知,他们在行政诉讼中是允许法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解的。在域外,既有关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明确规定,也有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据此,域外审判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的成功范例。

  (二)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与行政诉讼调解的建立具有统一性。

  行政诉讼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相对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司法救济制度,司法权相对于行政权而言,其作用的发挥应倾向于对行政权的制约与监督,而不是维护,这是国家权力之间互相制衡的需要。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应当是正义和平等价值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具体体现。行政诉讼只有保持与法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定位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救济和补偿的基点上,才是符合正义的有价值的良法。行政诉讼的运作过程和处理结果,从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的相对人来说,其直接动力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寻求司法救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是行政相对人追求的诉讼目的,及时解决纠纷和矛盾是行政相对人的需要。

  (三)实践表明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已成为我国的现实必要。

  我国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工作长期以来过于刚性,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做法,实际上把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视为不可调和的双方,从审判实践来看,行政案件撤诉率有居高不下的现象已经说明,大量的行政案件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协商、协调的方式以原告撤诉的方式得到解决,有的因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达到原告撤诉的结果,有的因法定发现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主动与行政机关交换意见,有的是诉讼外被告给予原告某些好处而使原告撤诉,而作为解决纠纷的主导者法院对申请撤诉的一般地都予以准许。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限制和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工作。与其让这些变相的调解处理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不如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准予当事人调解、协商,由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在不违反当事人自愿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使调解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诉讼工具。

  (四)对行政权力的不断深入认识使行政诉讼调解的建立具有理论上基础。

  随着现代行政管理权的在实践中的不断行使,人们对行政权力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主张行政机关绝对不能处分行政权力的观点已不能自圆其说,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无疑包括羁束性权力和裁量性权力,虽然行政机关对羁束性权力不能自由处分,但是,裁量性权力行政机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则是可自由处分的。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享有自主权,行政法规也赋予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在行政程序中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公权不能自由处分”排斥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已经缺乏理论的支持。正是由于存在行政裁量行为,法律禁止行政诉讼调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政府的公权力在法律没有许可的情况下不得行使,而作为私权利在法律没有禁止的情况下,就可以处分。但公权力无论是在行政程序阶段还是诉讼程序阶段,均存在一个自由裁量的幅度问题,所以,行政主体对公权力的进行处分并做适当的让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自主权应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如何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行政诉讼中的调解是指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基于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经过双方的协商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行政纠纷解决途径。但应当明确的是行政诉讼的调解不同于诉讼中的和解。诉讼中的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协议相互让步以终结诉讼、解决纠纷为目的的一种法律行为。诉讼中的调解具有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的双重含义。调解在行政诉讼中不应作为一项原则,而应作为诉讼活动中的审理和裁判方式。从调解制度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分析,行政诉讼的调解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行政诉讼调解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下进行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调解就是解决纠纷并终结诉讼,调解合法成立后具有与裁判等同的效力。行政诉讼调解要充分体现当事人双方的共同意愿,要同时能够保障原告有与被告平等协商的能力,坚持合法性调解应确立为行政诉讼调解的基本原则,很多情况下,依法调解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还能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调解的本质特征是始终尊重当事人意志,行政机关不能在调解中超越或者放弃法定职权,在不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调解的低成本、高效率,达到纠正违法或不合理行政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调解适用的范围应当有所限定。

  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不得任意处分行政权能,从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看,行政诉讼中并非任何争议的行政行为都可以适用调解,不同的行政行为和不同类型的行政案件使行政诉讼调解的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对行政诉讼调解的范围作出限制,可以防止调解权的滥用,保障行政诉讼立法宗旨的实现。因此,在行政诉讼应建立有限的调解制度:在法律中有明确限制性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协商,在法律中没有限制性规定的,调解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说明,有的行政行为使行政机关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行政行为因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使行政机关不享有自由裁量权。据此,适用调解解决的行政争议可以有以下几类:

  1、对行政主体的非强制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行政争议可适用调解。

劳动部关于公布试行《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公布试行《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的通知

1965年11月12日,劳动部

我部一九六○年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规程》,已经过五年时间的试行。试行情况表明,这个规程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和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在,我部已根据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对规程作了全面修订,并改名为《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随文颁布试行。本部一九六○年十二月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规程》即行废止。
各级劳动部门,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理锅炉的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本规程进行学习,认真执行。在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请随时告诉我部。

附: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锅炉安全运行,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锅炉设备的效率,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理是关系锅炉安全运行的五个环节,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职工,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锅炉安全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本规程。各级劳动部门对本规程的贯彻执行负责监督检查。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工作压力>0.7表大气压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以下简称锅炉)。本规程不适用于铁路机车上、船舶上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第四条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修理单位,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其要求如与本规程不符合时,有关单位应向劳动部门反映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共同研究解决。

第二章 有关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总的规定
一、设 计
第五条 锅炉的设计,应符合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锅炉的设计,应由主管部门批准。同时,将锅炉设计说明书、制造技术条件、强度计算书、锅炉总图、主要受压部件图等有关安全的设计技术资料,送当地劳动部门备案。全国性的定型设计,应由主管工业部批准,劳动部审查同意,定型设计总图上应有主管工业部批准和劳动部审查同意的字样。
设计单位修改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受压元件原设计时,应报送原批准单位审查,并报送劳动部门备案。
第六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劳动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公布的“火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暂行规定”和“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暂行规定”计算。
二、制 造
第七条 制造锅炉的单位,应经主管部门批准,同级劳动部门备案。
第八条 制造锅炉的单位,应按图施工,并严格执行原材料、工艺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不合格或安全阀、水位表、压力表、排污阀不全的产品不准出厂。
第九条 锅炉出厂时,必须附有下列与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
(1)锅炉图纸(总图、安装图和主要受压部件图);
(2)受压元件的金属材料证明书;
(3)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书;
(4)锅炉质量证明书(包括质量总证明书、水压试验证明书和焊接质量证明书);
(5)锅炉安装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第十条 新制造的锅炉,必须在明显的地位有金属铭牌。金属铭牌上应载明下列各项:
(1)锅炉名称;
(2)制造厂名;
(3)制造年月;
(4)制造厂锅炉产品编号;
(5)设计工作压力(表大气压);
(6)过热蒸汽温度(℃);
(7)额定蒸发量(吨/时)或受热面积(平方米)。
此外,还应在锅筒、过热器联箱、水冷壁联箱和省煤器联箱(铸铁省煤器除外)等主要受压部件的封头上打上钢印,注明制造厂名(或工厂代号)、产品编号和工作压力。
三、安 装
第十一条 安装锅炉的单位,安装工作压力≤25表大气压的锅炉时,应按CBJ2—63“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安装工作压力>25表大气压的锅炉时,应按电规建(DJG)101—63“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程锅炉机组篇”施工。
关于锅炉本体的技术要求,应按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局制订的“锅炉专业标准”执行。
安装质量的分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由安装锅炉的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进行。劳动部门应对锅炉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
四、修 理
第十二条 修理锅炉的单位,必须保证锅炉的修理质量。对于受压元件的修理,修理单位应向使用单位提供下列与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
(1)受压元件修理部分的图纸;
(2)修理用的材料证明;
(3)受压元件修理部分质量证明书(包括水压试验证明书和焊接质量证明书)。

第三章 结 构
第十三条 水管锅炉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应能保证对下降管可靠地供水。
对火管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规定如下:
(1)立式平头火管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火管全长1/2处;
(2)立式埋头火管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上管板60毫米;
(3)立式冲天管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炉胆顶100毫米;
(4)直径≤1500毫米的卧式回火管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75毫米;
(5)其它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100毫米。
火管锅炉水位表的通水孔必须高于最高火界。
第十四条 一切不作为受热面的元件,如由于冷却不够,壁温可能超过该钢号的允许温度时,应予绝热。
第十五条 锅炉结构各部分在运行时应能自由膨胀。
第十六条 锅炉结构应便于安装、检修和清扫内外部。
锅炉上开设门孔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确定,但锅筒内径>1000毫米的火管锅炉和锅筒内径≥800毫米的水管锅炉,都应在锅筒或封头上开设人孔。
对门孔的尺寸规定如下:
(1)锅炉受压元件上,椭圆人孔不得小于280×380毫米;
(2)锅炉受压元件上,手孔短轴不得小于80毫米;
(3)锅炉受压元件上,洗炉孔直径不得小于50毫米;
(4)炉墙上长方形人孔不得小于400×450毫米;圆形人孔的直径不得小于450毫米。
为了避免水、蒸汽和烟气喷出伤人,锅炉受压元件的人孔盖、手孔盖应采用内闭式,盖的结构应保证衬垫不会吹出;炉墙上入孔的门应装设坚固的门闩;炉墙上监视孔的盖应保证不会被烟气打开。
第十七条 设计煤粉、液体或气体作燃料的锅炉时,应考虑炉膛爆炸和烟道爆炸的可能性,一般应根据燃料的特性,在燃烧室和各段烟道上装设防爆门。防爆门的位置、数量和总面积由设计单位确定。防爆门的装置应不致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第十八条 装有可分式省煤器的锅炉,应装设旁路烟道和严密的烟道闸门,否则必须装设接到水箱的循环管。
为防止不可分式省煤器在升火时损坏,应装设再循环管或其它类似装置。
第十九条 几台锅炉共用一个总烟道时,在每台锅炉的支烟道内应装设严密的烟道闸门。
第二十条 受热面管子以及锅炉范围内管道的对接焊缝,不得布置在管子的弯曲部分(盘旋管除外)。
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受热面管子上(指直的部分)的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距离管子弯曲的起点和锅筒、联箱的外壁以及管子支架的边缘,至少为50毫米;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上述距离至少应为70毫米。锅炉范围内的管道的直段上,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距离管子弯曲起点不得小于管子的外径。
第二十一条 扳边的元件(如封头、炉胆顶等)和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l),应符合表1的数值:
表1
----------------------------------------
扳边元件的壁厚S(毫米)|距离l(毫米)
------------------------|--------------
<10 | ≥25
10~20 | ≥S+15
>20 | S
| ≥--+25
| 2
----------------------------------------
第二十二条 锅炉上相邻的两节圆筒形部分的纵向焊缝,以及封头上的焊缝和圆筒形部分的纵向焊缝,都不应彼此相连。其焊缝中心线间距至少应为最厚钢板厚度的3倍,并不得小于100毫米。
第二十三条 在锅炉受热面管子直的部分,割换一段管子时,焊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毫米。
第二十四条 在对接焊接厚度不同的锅炉元件时,应将厚焊件的边缘均匀地削薄,使与薄焊件平滑相接,削薄部分的长度,至少等于两焊件厚度差的5倍(如在双面削薄则为2.5倍)。两焊件的厚度差小于薄焊件厚度的30%,并不超过5毫米,则厚焊件不需要削薄,可直接进行焊接,但应平滑地相接。有拉撑或螺栓加强的焊件,厚度差小于薄焊件厚度的50%,则厚焊件可不削薄。
第二十五条 工作压力≥100表大气压的锅炉,其锅筒或联箱与外径≥133毫米的管接头进行填角焊接前,在管端或锅筒、联箱上必须开坡口。
第二十六条 受压部件上管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免开在焊缝上,并避免管孔焊缝与相邻焊缝的热影响区互相重合;否则焊缝应经热处理消除应力。未经热处理的焊缝上,只允许开个别管孔。
(2)胀接管孔的孔边与焊缝边缘应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胀接质量。
第二十七条 封头应尽量用整块钢板制成。如用两块钢板拼接时,在加工成形前,应先将钢板从两面进行对接焊接。拼接焊缝不应布置在过渡圆弧上,并避免通过人孔、炉胆。
新制造的水管锅炉不得采用扁圆形封头。
第二十八条 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和安全,对于操作部位较高,使操作人员立足地点距离地面(或运转层)高度超过3米的锅炉,应装设平台、楼梯和防护栏杆等设施。锅炉的平台、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梯和平台的布置应保证操作人员能顺利通向需要经常操作和检查的地方;
(2)楼梯和平台应防火、防滑;
(3)楼梯、平台和需要操作及检查的炉顶周围,都应有铅直高度不小于1米的栏杆、扶手和高度不小于80毫米的挡脚板;
(4)楼梯的倾斜角度最好为45°~50°,如布置上有困难时,倾斜角度可以适当增大,但不宜超过70°;
(5)水位表前的平台到水位表中间的垂直距离应为1~1.5米。

第四章 金属材料
一、一般要求
第二十九条 设计、制造、安装、修理锅炉受压元件时,采用的金属材料和焊条、焊丝的熔注金属,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二、钢 板
第三十条 用于锅炉受压元件的钢板,应按表2的规定选用。
表2
------------------------------------------------------------
钢的| 钢 号 | 技术标准 | 适 用 范 围
种类| | |------------------
| | |工作压力|壁温
| | |(表大气|(℃)
| | |压) |
------|--------------|----------------|--------|--------
|A3g |GB713--65|≤22 |≤450
炭素钢|15g | 同 上 |≤60 |≤450
|20g | 同 上 |≤60 |≤450
|22g | 同 上 |≤125|≤450
------|12CrMo | YB6--59 |不 限|≤510
合金钢|12CrMoV| 同 上 |不 限|≤540
|12CrMoV| 同 上 |不 限|≤570
------------------------------------------------------------

注①用20g、22g制造不受辐射热的联箱时,工作压力不受限制;
②在技术标准中,合金钢的技术条件不足部分,由制造单位和钢厂协议,制订专用技术条件予以补充。
三、钢 管
第三十一条 用于锅炉受压元件的无缝钢管,应按表3的规定选用。
表3
------------------------------------------------------------------
钢的| 钢 号 | 技术标准 | 适 用 范 围
种类| | |----------------------------
| | | |工作压力|壁温
| | |用 途|(表大气|(℃)
| | | |压) |
----|--------------|----------------|--------|--------|--------
炭| | |受热面 |≤60 |≤500
素| 10、20 | YB |管 子 | |
钢| |232--63 |--------|--------|--------
| | |联箱、蒸|≤60 |≤450
| | |汽管道 | |
----|--------------|----------------|--------|--------|--------
| | |受热面 |不 限|≤540
| | |管 子 | |
|12CrMo |YB6--59 |--------|--------|--------
| | |联箱、蒸|不 限|≤510
| | |汽管道 | |
|--------------|----------------|--------|--------|--------
| | |受热面 |不 限|≤550
| | |管 子 | |
合|12CrMoV| 同 上 |--------|--------|--------
| | |联箱、蒸|不 限|≤540
| | |汽管道 | |
金|--------------|----------------|--------|--------|--------
| | |受热面 |不 限|≤560
| | |管 子 | |
钢|15CrMo | 同 上 |--------|--------|--------
| | |联箱、蒸|不 限|≤550
| | |汽管道 | |
|--------------|----------------|--------|--------|--------
| | |受热面 |不 限|≤580
|12 | |管 子 | |
|CiIMoV | 同 上 |--------|--------|--------
| | |联箱、蒸|不 限|≤570
| | |汽管道 | |
--------------------------------------------------------------------

注:①在技术标准中,对合金钢的技术条件不足部分,按第30条注②办理;
②20号钢可用于壁温≤500℃的受热面管子和壁温≤450℃的联箱和蒸汽管道,其工作压力不受限制。有关技术条件中的不足部分按第30条注②办理。
四、锻 件
第三十二条 锅炉上受压的锻件应按表4的规定制造。
五、铸 钢 件
第三十三条 锅炉上受压的铸钢件,磷、硫含量都不得超过0.05%,并符合表5的规定。
表4
--------------------------------------------------------------------------------------------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 术 标 准 | 适 用 范 围
| | |------------------------------------------
| | | 用 途 |工作压力(表|介质温度
| | | | 大气压) | (℃)
--------|------------------|------------------|------------------|------------|--------
| A3 | GB700--65|法兰盘、手孔盖、不| ≤22 |≤350
炭 | | |与火焰接触的锻件 | |
素 |15、20、25、| GB699--65|大型锻件、联箱法兰| ≤60 |≤450
钢 | | |盘 | |
| 22g | GB713--65|锻制锅炉封头 | ≤125|≤450
--------|------------------|------------------|------------------|------------|--------
| 12CrMo | YB6--59 | 大型锻件 | 不 限 |≤540
合 |------------------|------------------|------------------|------------|--------
金 |15CrMo | 同 上 | 大型锻件 | 不 限 |≤550
|12CiIMoVY| | | |
钢 |------------------|------------------|------------------|------------|--------
| | 同 上 | 大型锻件 | 不 限 |570
--------------------------------------------------------------------------------------------

表5
--------------------------------------------------------------------------------------------------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 术 标 准 | 适 用 范 围
| | |------------------------------------
| | |公称压力(表大气压)|介质温度(℃)
--------|------------------------------|------------------|--------------------|--------------
炭素钢 |ZG15、ZG20、ZG25、|JB300--62 | ≤64 | ≤400
|ZG30、ZG35 | | |
--------------------------------------------------------------------------------------------------

注①用于公称压力>64表大气压和介质温度不超过450℃的铸钢件,应采用特级炭素钢来铸造,其含硫量不得大于0.045%,含磷量不得大于0.040%;
②介质温度超过450℃的铸钢件,应用耐热合金铸钢制造;
③对于空心的受压铸钢件,必须按JB74--59的规定进行水压试验。
六、铸 铁 件
第三十四条 锅炉上受压管路的铸铁附件应符合表6的规定,但不得用灰口铸铁制造排污阀和排污弯管。工作压力≤13表大气压的锅炉及蒸汽温度不超过300℃的过热器,其放水阀和排污阀的阀壳可用表6中的可锻铸铁或球墨铸铁制造。
表6
--------------------------------------------------------------------------------------------
| | | 适 用 范 围
| | |----------------------------------
铸铁名称| 牌 号 |技 术 标 准 |工作压力 |介质温度|附件公称通
| | |(表大气压)| (℃)|径(毫米)
--------|----------------------------|----------------|------------|--------|----------
灰口铸铁|不低于HT15--32 |JB297--62| ≤8 |<300|<300
| | |------------|--------|----------
| | | ≤13 |<300|<200
--------|----------------------------|----------------|------------|--------|----------
| KT30--6 | | ≤20 |<300|<100
| KT33--8 | | | |
可锻铸铁| KT35--10 |JB299--62|------------|--------|----------
| KT37--12 | | ≤40 |<300|<80
| KT45--6 | | | |
--------|----------------------------|----------------|------------|--------|----------
球墨铸铁|QT45--5、QT40--10|JB298--62| ≤22 |<300|<100
--------------------------------------------------------------------------------------------

注:锅炉上受压管路的铸铁附件必须按JB74--59的规定进行水压试验。
第三十五条 工作压力≤22表大气压的铸铁省煤器,允许采用牌号不低于HT12—28的灰口铸铁制造。在制造厂内,应对省煤器上使用的铸铁部分进行水压试验,其压力应等于锅炉工作压力的2.5倍。
七、紧固零件
第三十六条 锅炉受压元件用的法兰紧固零件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 术 标 准 | 适 用 范 围
| | |--------------------------------------------
| | | 用 途 | 工作压力 |介质温度
| | | |(表大气压)| (℃)
--------|------------------------|------------------|--------------------|------------|--------
|A3F、A4F | CB700--65|双头螺栓、螺栓、螺母| <22 |≤220
炭 |------------------------|------------------|--------------------|------------|--------
素 |A3、A4、A5 | CB700--65|双头螺栓、螺栓、螺母| <22 |≤350
钢 |------------------------|------------------|--------------------|------------|--------
| | |螺栓、双头螺栓 | 不 限 |≤435
|25、30、35、40、| CB699--65|--------------------|------------|--------
| | |螺母 | 不 限 |≤480
--------|------------------------|------------------|--------------------|------------|--------
| | |螺栓、双头螺栓 | 不 限 |≤435
| 40Cr | YB6--59 |--------------------|------------|--------
| | |螺母 | 不 限 |≤480
合 |------------------------|------------------|--------------------|------------|--------
| | |螺栓、双头螺栓 | 不 限 |≤480
| 30CrMo | 同 上 |--------------------|------------|--------
| | |螺母 | 不 限 |≤510
金 |------------------------|------------------|--------------------|------------|--------
| | |螺栓、双头螺栓 | 不 限 |≤530
|25Cr2MoVA | 同 上 |--------------------|------------|--------
| | |螺母 | 不 限 |≤550
钢 |------------------------|------------------|--------------------|------------|--------
| | |螺栓、双头螺栓 | 不 限 |≤510
|38CrMoAIA | 同 上 |--------------------|------------|--------
| | |螺母 | 不 限 |≤530
----------------------------------------------------------------------------------------------------
八、拉撑和铆钉
第三十七条 锅炉拉撑和铆钉使用的钢材,应符合GB715—65的规定。对钢号为ML3的拉撑,还应符合GB715—65技术条件中第7条的规定。
九、焊条和焊丝
第三十八条 焊接受压元件用的焊条和焊丝,应符合YB199—63的规定,电焊条应符合JB294—61、JB295—61的规定。熔注金属的机械性能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
| | 溶注金属的机械性能
钢的牌号 | 焊接种类 |----------------------------------------------------------
| | 抗拉强度σb |伸长率δ5 | 冲击值ακ
| |(公斤力/平方毫米)| (%) |(公斤力·米/平方厘米)
----------------|------------------|--------------------|----------|------------------------
合金钢: |手工电焊和自动电焊| | 16 | 5
12CrMo |------------------| 不低于焊件金 |----------|------------------------
12CrMoV| 气 焊 | | 12 | 4
12CrIMoV| | 属抗拉强度的 | |
----------------|------------------| |----------|------------------------
|手工电焊和自动电焊| 下限 | 18 | 8
炭 素 钢 |------------------| |----------|------------------------
| 气 焊 | | 16 | 4
------------------------------------------------------------------------------------------------

注:关于熔注金属的试样,其数量、形式、尺寸、割取、加工和试验方法应符合JB303--62的规定。

第五章 焊 接
一、一般要求
第三十九条 制造、安装、修理锅炉的单位,应经常对焊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加强对焊接工作的管理,以保证全部焊缝的焊接质量。
第四十条 受压焊件的焊缝质量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检验:
(1)外部检查;
(2)机械性能试验;
(3)金相检验;
(4)透视检查;
(5)水压试验。
第四十一条 焊工考试应按劳动部颁发的“锅炉、受压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进行。受压焊件必须由合格焊工焊接,焊缝附近必须打上焊工代号的钢印。
二、有关焊接工艺的要求
第四十二条 组合焊件时,不应用强力使焊件对正,以免引起冷加工硬化和附加应力。
第四十三条 焊接下列焊件时,必须进行预热:
(1)含炭量>0.28%的炭素钢锅炉焊件;
(2)根据焊接性能必须进行预热的合金钢锅炉焊件。
第四十四条 为减少锅炉受压元件在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应力,以及改善焊接接头的金属组织和机械性能,下列焊件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
(1)壁厚>35毫米的炭素钢锅筒、联箱和集汽包(对锅筒作整体热处理有困难时,可以按制造厂的生产守则,进行局部热处理);
(2)合金钢的锅炉受压焊件;
(3)在设计和工艺中要求作热处理的锅炉受压焊件。
三、焊缝的外部检查
第四十五条 受压焊件的全部焊缝都应作外部检查。焊缝不得有下列缺陷:
(1)焊缝或热影响区的表面有裂纹;
(2)焊缝上有弧坑、气孔或浮焊;
(3)咬边深度超过0.5毫米;
(4)焊缝高度低于主金属。
第四十六条 对接焊接的受热面管子,应在制造厂内进行通球试验。蛇形管通球试验用的钢球,其直径为管子内径的0.85倍;水冷壁管通球试验用的钢球,其直径为管子内径的0.9倍。
四、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
第四十七条 为检查焊接接头的强度、韧性和塑性,对焊接接头应作下列机械性能试验:
(1)拉力试验;
(2)冷弯试验或压扁试验;
(3)工作压力>40表大气压或壁温>450℃的焊件,如壁厚≥12毫米,必须作冲击韧性试验。
试样的数量、形式、尺寸、割取和试验方法按JB303—62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用钢板焊制锅筒、联箱或其它类似焊件时,应按相同的焊接条件焊制检查板。
检查板的数量,由制造厂和安装单位根据本单位焊接质量情况和锅炉结构,自行规定,但焊接一批(不超过10台)同类型的锅炉的每个手工焊工和每台自动焊机至少应各焊一块检查板。
第四十九条 检查壁厚≥12毫米管子的对接焊缝质量,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1)在焊接管子的同时,必须用相同的焊接条件来焊制检查接头;
(2)在制造锅炉部件或安装每一台锅炉时,对于同一类型焊缝,每个焊工焊制检查接头的数目,至少为对接接头总数的1%,并不少于1个;
第五十条 检查壁厚<12毫米管子的对接焊缝,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1)检查接头尽可能直接在产品上切取;
(2)在每个焊工焊接的同类焊件上,对每种直径管子的对接接头,检查接头的数目至少为对接接头总数的1%,并不少于两个。
第五十一条 如焊接质量稳定,经制造、修理或安装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管子对接接头的检查接头数量可以酌情减少,而且每种管径的对接接头不超过10个时,可以不做机械性能试验。
第五十二条 从检查板或检查接头上切取的试样,其每项机械性能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必须符合表9、10的规定。但其中如有一个拉力或冷弯试样的试验结果比表内规定低10%,或一个冲击韧性试验结果比表内的规定低2公斤力·米/平方厘米时,则认为不合格。
表9
--------------------------------------------------------------------------------------------
焊| |壁 厚| 抗拉强度ad |冷弯试验的弯曲角度|冲击值ak(公斤力·
接| 钢 材 |(毫米)|(公斤力/平方毫米)| (度) |米/平方厘米)
种| | | | |
类| | | | |
--|--------------|--------|--------------------|------------------|--------------------
电|炭 素 钢|任何壁厚| | ≥100 | ≥6
|--------------|--------| 不低于经过同样 |------------------|--------------------
|铬 钼 钢 和|≤20 | | ≥50 | ≥5
| |--------| 热处理的焊件金 |------------------|--------------------
焊|铬 钼 钒 钢|>20 | | ≥40 | ≥5
--|--------------|--------| 属的最低抗拉强 |------------------|--------------------
气|炭 素 钢|<12 | | ≥70 |
|--------------|--------| 度 |------------------|--------------------
|铬 钼 钢 和|<12 | | ≥30 |
|铬 钼 钒 钢| | | |
--------------------------------------------------------------------------------------------

注:如弯曲试验不合格,但其它机械性能试验和金相检验均合格,经过鉴定,由制造或安装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弯曲试验合格标准可酌予降低。
表10
--------------------------------------------------------
管 子 种 类 |压扁试验后管子 | 附 注
|内壁的间隙(h)|
----------------------|----------------|--------------
10号钢管 | h≤3S |
----------------------|----------------| S——壁厚
20号钢管、铬钼钢 | h≤4S |
管、铬钼钒钢管 | | D1——管子
----------------------|----------------|
厚壁管 | |外径
(S:D1>0。13) | h≤0.5D1 |
--------------------------------------------------------
第五十三条 机械性能试验结果有一项不合格时,应在检查板或检查接头上切取该项试验的双倍试样重作试验,如仍不符合第52条的要求,则该检查板或检查接头所代表的焊缝为不合格。
五、焊接接头的金相检验和折断面检查
第五十四条 下列焊件应进行金相检验:
(1)工作压力>40表大气压的锅筒和工作压力>60表大气压的联箱、管子、或壁温>450℃的焊件;
(2)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的锅筒和联箱上的管接头(即短管)的角焊缝;
(3)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发生淬火硬化或可能产生裂纹的合金钢锅炉焊件。
第五十五条 金相检验的试样,应按下列规定割取
(1)检查锅筒和联箱的焊接质量时,应从每块检查板上各割取一个试样;
(2)检查受热面管子的焊接质量时,应从半数检查接头上各割取一个金相检验试样;
(3)锅炉范围内的管道(炭素钢管和低合金钢管)的对接接头作金相检验时,应从每个检查接头上割取一个试样;
(4)检查锅筒和联箱上管接头角焊缝的焊接质量时,将管接头分为壁厚≥5毫米、<5毫米两种,对每种管接头,每焊200个时,应焊一个检查接头,不足200个亦应焊一个,并沿检查接头中心线切开作金相检验。
第五十六条 对整个检查接头进行拉力试验,并以压扁试验代替冷弯试验时,应从每个焊工焊接的每种类型的对接接头中,切取0.5%对接接头作金相检验。但对每个焊工焊接的每种类型的对接接头,至少应切取一个。
第五十七条 电弧焊和气焊的焊接接头,其金相宏观和微观检验的结果应符合第一机械工业部锅炉专业标准(G0305—61)的规定。
第五十八条 如金相检验的结果不合格,允许用双倍试样重作试验。
试样必须从同一块检查板、相同的检查接头或焊件上切取。重作金相检验结果仍不合格,则该检查板、检查接头所代表的焊缝为不合格。
第五十九条 工作压力≥100表大气压的锅炉的受热面管子和锅炉范围内的管道的对接焊缝,应作折断面检查。
六、焊缝的透视检查
第六十条 对锅筒和其它主要受压焊件的对接焊缝的透视长度规定如下:
工作压力≥13表大气压的锅炉为100%;工作压力<13表大气压的锅炉至少为焊缝总长度的25%。如焊接质量稳定,经制造单位的技术检查部门提出,技术总负责人批准,透视长度可酌情减少,但不得少于下列数值:
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的锅筒和其它主要受压焊件,纵缝的透视长度可减至50%,环缝可减至25%;工作压力为13~39表大气压的锅炉的锅筒和其它主要受压焊件,纵、环焊缝的透视长度可减至25%;工作压力<13表大气压的锅炉的锅筒和其它主要受压焊件,纵、环焊缝的透视长度可减至15%。
对接焊缝的透视部位,必须包括全部“T”字接头,透视具体位置由制造单位技术检查部门确定。
用超声波探伤器进行100%探伤的焊缝,可以只透视超声波探伤时发现有问题的部位。
第六十一条 外径108毫米的不受烟气加热的管子,如压力≥100表大气压或温度>450℃时,至少抽5%的对接接头作透视检查。透视部位由制造单位或安装单位的技术检查部门确定。
第六十二条 焊缝经过X光或r射线的透视检查,发现焊缝有下列缺陷之一的,认为不合格:
(1)任何裂纹;
(2)焊缝的截面上有未焊透部分;
(3)无垫圈的单面焊接的焊缝,壁厚≤20毫米时,其根部未焊透部分超过壁厚的15%;壁厚>20毫米时,超过3毫米;
(4)壁厚≤20毫米时,夹渣和气孔的深度总和超过壁厚的15%;壁厚>20毫米时,夹渣和气孔的深度总和超过3毫米;
(5)每个夹渣的长度超过壁厚的1/3,夹渣间的距离小于最长夹渣的6倍;在相当于12倍壁厚的长度内,夹渣长度之总和超过2倍壁厚(对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锅炉的受压焊件为1倍壁厚);
(6)气孔成网状分布;
(7)焊缝的任何部分,在1平方厘米焊缝上气孔和夹渣长轴总和超过5毫米,或气孔和夹渣总数超过5个;
(8)直线上气孔数量超过3个,并且间隔距离小于1.5毫米。
第六十三条 经过部分透视检查的对接焊缝,发现有不能允许的缺陷时,应在缺陷的延伸方向或可疑部分作补充透视。补充透视后,对焊缝质量仍有怀疑时,该焊缝应全部透视。
锅炉范围内的管道对接接头,如发现有不能允许的缺陷,应作补充透视。补充透视数目,应等于第一次透视数目的两倍。补充透视不合格时,则应将该焊工焊接的全部对接接头作透视检查。
七、超压水压试验
第六十四条 受压焊件的超压水压试验应在透视检查和热处理后进行。
单个锅筒和在制造单位组合好的焊制锅炉,应按照本规程第139、140条的规定,在制造单位进行水压试验;联箱和其它类似部件,应以工作压力的1.5倍进行水压试验,并在试验压力下保持5分钟。
对接焊接的受热面管子,应在制成后逐根地进行超压水压试验。试验的压力为工作压力的两倍,并在试验压力下保持10~20秒钟。焊接的管路附件应按JB74—59的规定进行超压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保持的时间,制造单位根据附件结构,自行决定。
水压试验时,在试验压力降到工作压力后,用手锤轻敲焊缝附近(如焊缝附近有铆缝的不得锤击)。
超压水压试验的结果,应符合本规程第141条的规定。
在设计锅炉元件时,应考虑到超压水压试验时的应力不致超过金属屈服点的80%。
八、焊缝缺陷的处理
第六十五条 对于焊缝上不允许有的缺陷,必须在彻底消除后进行焊补,或采取切换等其它返修措施。返修后,是否需要热处理,应在技术条件中规定。
本规程规定必须进行透视检查的焊缝,返修部分必须作透视检查。

第六章 胀 接
第六十六条 锅炉管子和锅筒、联箱等的胀接工作,应按锅炉设计图和有关胀接的工艺守则进行。
第六十七条 为保证胀接质量,胀接管子的管端硬度大于管板硬度时,管端应退火。
第六十八条 胀接前,必须将管端和管孔清理干净,至露出金属光泽。管孔上不得有纵向刻痕,环形或螺旋形刻痕深度不得大于0.5毫米,刻痕到孔边的距离不得小于孔壁厚度的1/3,并不得小于4毫米。
第六十九条 不得用强力将管子装入管孔内。管端伸出管孔壁的长度对水管锅炉应符合表11的规定,对火管锅炉应为7~11毫米。
表11
--------------------------------------------------------------------------------------------------
管子外径(毫米)|32--38|42|51--60|76|83|102|108|133|83|102
------------------|----------|----|----------|----|----|------|------|------|----|------
管端伸出长度|正常| 9 |10| 11 |12|12|15 |15 |16 |18|23
(毫米) |最小| 6 | 6| 7 | 8| 9| 9 |10 |11 |15|20
|最大| 12 |12| 15 |16|18|18 |19 |20 |22|27
------------------|------------------------------------------------|----------------------------
适 用 范 围 | 用于锅筒或管孔带倒角的联箱 |用于管孔不带倒角的联箱
--------------------------------------------------------------------------------------------------
第七十条 新造和新安装锅炉的胀管率应为1~1.9%。胀管率可按下式计算:
d1--d2--δ
H=—————×100%
d3
式中:H——胀管率(%),
d1——胀完后的管子内径(毫米);
d2——未胀时的管子内径(毫米);
d3——未胀时的管孔直径(毫米);
δ——未胀时管孔直径与管子外径之
差(毫米)。
第七十一条 在正式胀接前,应进行试胀,并对试样进行比较性检查,检查接口部分是否有裂纹,胀接过渡部分是否有剧烈变化,喇叭口根部与管孔壁的结合状态是否良好等,然后检查管孔壁与管子外壁的接触表面的印痕和啮合状况。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合理的胀管率。
安装时试胀用的管端和钢板,由制造厂负责供给。
第七十二条 管端翻边应与管子中心线成12°~15°角。火管锅炉高温侧的管端必须进行90°扳边,并保证管边与管板严密接触。
第七十三条 胀接管端不应有起皮、皱纹、裂纹、切口和偏斜等缺陷。在胀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胀口的胀接质量,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
第七十四条 胀接全部完毕后,必须进行超压水压试验,检查胀口的严密性和牢固性。
第七十五条 为了准确计算各胀口的胀管率和记录胀接质量,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检查和测量结果,作内容完善的胀接记录。

第七章 主要附件和仪表
一、安 全 阀
第七十六条 蒸发量>0.5吨/时的锅炉,至少装设两个安全阀(不包括省煤器安全阀)。蒸发量≤0.5吨/时的锅炉,至少装一个安全阀。
可分式省煤器出口处(或入口处)和蒸汽过热器出口处必须装设安全阀。
第七十七条 安全阀应铅封直地安装,并尽可能装在锅筒、联箱的最高位置。在安全阀和锅筒之间或安全阀和联箱之间,不得装有取用蒸汽的出汽管和阀门。
第七十八条 安全阀的总排汽能力,必须保证在锅筒和过热器上所有安全阀开启后,锅炉内的蒸汽压力上升幅度不超过表12中规定的安全阀较高开启压力的3%。
锅筒和过热器安全阀的数量和尺寸可参照下式计算:
A.D
ndh=———
P+Ⅰ
式中: n——安全阀的数目(锅筒和过
热器之间没有阀门时,安
全阀的数目包括锅筒上和
过热器出口处所有安全
阀;如有阀门,则仅指锅
筒上安全阀的数目);
d——安全阀座的内径(厘米);
h——安全阀的提升高度(厘
米);
D——锅炉的最大连续蒸发量
(公斤/时);
P——锅炉蒸汽压力(表大气
压;
A——系数:

h≤------时,A=0.0075;
20

h≤------时,A=0.015。
4

过热器上安全阀的排汽量,应保证在该排汽量下,过热器有足够的冷却,不至于烧坏;省煤器安全阀和冲动式安全阀的截面积由设计单位确定。
第七十九条 安全阀上必须有下列装置:
(1)杠杆式安全阀要有防止重锤自行移动的装置和限制杠杆越出的导架;
(2)弹簧式安全阀要有提升手把和防止随便拧动调整螺丝的装置;
(3)静重式安全阀要有防止重片飞脱的装置。
第八十条 几个安全阀和共同装置在一个与锅筒直接相连的短管上,则短管的通路截面积应不小于所有安全阀截面积总和的1.25倍。
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安全阀座内径应不小于25毫米;工作压力>39表大气压的锅炉,安全阀的阀座内径应不小于20毫米。
第八十一条 安全阀一般应装设排汽管,防止排汽时伤人。排汽管应尽量直通室外,并有足够的截面积,以减少阻力,保证排汽畅通。工作压力≥13大表气压的锅炉,其安全阀排汽管应通至室外。
安全阀排汽管底部应装有接到安全地点的泄水管。在排汽管和泄水管上都不允许装置阀门。
省煤器的安全阀应装排水管,并通至安全地点。在排水管上不允许装置任何阀门。
第八十二条 为防止安全阀的阀盘和阀座粘住,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定期对安全阀作手动或自动的放汽或放水试验。
第八十三条 锅筒和过热器上安全阀应按表12规定的压力进行调整和校验:
表12
----------------------------------------
锅炉工作压力|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
(表大气压)|
------------|--------------------------
|工作压力+0.2大气压
<13 |--------------------------
|工作压力+0.4大气压
------------|--------------------------
| 1.04倍工作压力
13~39 |--------------------------
| 1.06倍工作压力
------------|--------------------------
| 1.05倍工作压力
>39 |--------------------------
| 1.08倍工作压力
----------------------------------------
注①锅炉上必须有一个安全阀按表中较低的开启压力进行调整。对有过热器的锅炉,按较低压力进行调整的安全阀必须为过热器上的安全阀,以保证过热器上的安全阀先开启。 ②表中的工作压力,对于冲动式安全阀系指冲量接出地点的工作压力,对于其它类型的安全阀系指安全阀装置地点的工作压力。省煤器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为装置地点工作压力的1.10倍。安全阀经过校验后,应加锁或铅封,并将校验结果填入“锅炉安全技术登录簿”。
第八十四条 安全阀出厂时,应有金属铭牌,载明下列各项: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