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18:26:23   浏览:95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交规划发【2013】349号 




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调整、振兴和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加快发展物流业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国际分工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把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整体基础薄弱,运行效率不高,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2. 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主体作用。交通运输是物流的基础环节和依托载体,是物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在很大程度上由传统交通运输业发展演进而来,而现代物流的发展又给传统交通运输业带来重大变革,并将逐步融合,走向一体化。目前,我国物流业仍处于以传统交通运输为基础的初级发展阶段,运输结构、运输组织、运输装备等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主动作为,着力推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3. 推进物流业发展是实现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物流业的发展对传统交通运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不畅,运输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多式联运发展滞后,标准不统一,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对提升物流整体效率支撑不足。以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交通运输行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切入点和主要着力点。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确立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物流业发展,进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是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交通运输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总体要求
  4.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为战略重点,着力调整运输结构、优化运输组织、提升装备水平、整合物流资源,构建衔接顺畅的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体系、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系,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加快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品质,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5. 基本原则
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健全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统筹物流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体系和产业政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做好政策储备。以典型试点示范为抓手,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因地制宜、创新驱动。根据不同领域、地域和企业特点,探索差别化发展路径和多样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注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提高物流业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
立足行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主动作为,开放包容,加强部门间、产业间、区域间协同联动,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6. 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传统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发展,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
  ——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运行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骨干、以重点港站枢纽为节点、以各种运输线网为支撑、以城乡配送网络为基础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比重稳步提高,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以若干全国性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以区域性中小企业联盟为主体、以零散小微运输业户为补充、以货运中介为纽带的物流市场主体结构,物流组织的网络化、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
  ——科技引领作用增强,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以标准化的车辆船舶为主体、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设施设备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装备设施体系;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基本实现企业信息、政务信息、港站信息、公共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专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物资、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集装箱、大件、快递、冷链、危险品等专业物流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新兴业态成长迅速。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国家产业政策、行业部门政策、地方配套政策协调统一的政策体系,促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诚信的市场体系。
  三、主要任务
  7.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网络。大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全面加快内河水运和重要通道的铁路、民航建设,加快国家公路网建设,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强化国际运输通道和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站场枢纽等物流节点建设。研究提出支持物流节点建设的政策措施。制订和完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实施和评估。研究制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运营、管理及服务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加快传统货运站场转型升级,推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陆无水港”、“公路港”、陆路口岸物流园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建设。
  优化并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开展集疏运体系建设示范工程。重点推进高等级公路与港口、铁路货运枢纽、大型机场、大型物流园区的衔接。积极促进铁路与主要港口及具备条件的综合物流园区的衔接。
  8. 大力创新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深入推进铁水联运、空陆联运,积极发展滚装运输、驮背运输和江海直达运输。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承运人,推动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和“一单制”。加强煤炭、矿石、粮食等重点战略物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深入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开展渤海湾、长江沿线等重点区域的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工程。鼓励发展挂车租赁,制订挂车互换的有关制度和规范。加快完善甩挂运输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
  9. 有效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
  提升标准化水平。修订制约车船运输效率提升的技术标准。推动建立健全车型标准化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商品车运输、冷链、城市配送等专业运输车辆车型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推荐车型制度及相关工作机制。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全面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
  提升专业化、清洁化水平。积极推进厢式、冷藏、散装、液罐等专用车型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滚装等专用船舶。推动修订相关法规标准,大力发展标准化载货汽车。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应用技术研究。促进轻量化车型及天然气等节能环保车船的应用,系统研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车型、船型的相关支持政策。
  严格货运车辆和船舶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研究制订营运车船综合性技术标准,依法严把营运车船的市场准入,加快淘汰低效率、不合规、带有安全隐患的营运车船。研究推动《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的修订工作,完善道路货运车辆结构和车型分类,健全各类半挂车、货运车辆附加装置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推进货运车辆与托盘、装卸平台等物流设施装备的衔接与匹配。
  10. 着力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对符合资质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增设经营网点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发展。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促进铁路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支持国内民航运输企业拓展国际和国内民航快递等物流业务。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中小企业联盟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兼并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扭转市场主体过散、过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强中小企业联盟有关制度、运营模式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盟在站场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运输装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规范货运中介经营行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无船承运人等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货运中介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作用。推进货运中介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
  11.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制订平台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和区域交换节点建设指南,出台平台标准化建设方案,进一步深化对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完善平台基础交换网络,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信息的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建设。依托平台开展物流园区信息联网工程建设。
  推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行业信息系统,推进互联互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制订行业物流信息采集、交换、服务等标准,强化与相关领域信息标准的对接。鼓励车联网、船联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深化交通电子口岸、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
  鼓励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引导规模化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支持开发和推广通用物流软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标准统一和系统对接,提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12.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提升传统运输枢纽的物流服务能力。引导铁路和公路站场、港口、机场加快转型升级,支持由传统运输和装卸业务向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延伸。依托港口、“内陆无水港”等口岸资源,着力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鼓励铁路和公路站场、港口、机场与后方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联动发展,提高物流服务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关、国检等口岸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建立联合查验机制,促进一体化通关。
  支持农村物流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统筹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农村物流资源,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村物流市场主体。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物流的支持。研究制订推进农村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不同区域的农村物流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物流差异化发展模式。
  推进城市配送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扶持力度,完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制订城市货物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办法和城市配送企业运营服务规范,完善经营许可制度,健全运力投放和通行许可机制,优化车辆通行管控,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研究制订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技术标准,推动城市配送车辆向标准化、清洁化、专业化发展。开展城市配送试点工程,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配送模式,探索城市配送的管理方式。
  支持和规范快递业发展。制订实施快递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协同发展意见,促进信息沟通、标准对接和业务联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和《快递服务》国家标准,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研究制订利用相关交通工具从事快件收投业务的技术规范,推动城市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加强危险品运输监管。建立危险品运输信息化管理和业务管控系统,深入推进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逐步实现危险品货运车辆和船舶的全程监管。研究支持危险品专业物流园区发展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危险品专业物流园区发展。研究节假日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对策。
  引导冷链运输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和培育冷链运输企业发展,研究制订冷藏保温车辆分类及技术要求、冷链运输服务规范、冷链运输温度记录与装备监控技术标准等,着力解决冷链运输断链问题,为实现全程温控管理创造条件。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将经济适用的农产品温控设施建设与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
  规范大件运输管理。修订《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和《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管理办法》,严格市场准入条件,统一运输过程中各环节、车辆、装备、服务等标准规范。加快出台大件运输跨省联合审批办法,统一审批标准,建立综合协调和互联互认机制,规范跨部门、跨省审批程序。推动解决大件运输特种车辆获取牌照及享受标准保险费率问题。进一步完善大件运输护送机制。研究调整大件运输收费标准,避免重复收费。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适时开展大件运输示范通道建设。
  13. 切实改善发展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提出综合运输法规体系框架,尽快出台综合运输法规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和引导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清理和修订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的行政法规,消除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快推进《道路运输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修订工作,强化对集装箱运输、零担快运、冷链运输、大件运输、城市配送等市场的规范。开展《道路运输法》等前期研究。修订出台《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
  进一步规范收费公路发展。研究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重点加强对收费标准和年限的调节机制、经营性收费公路的合理回报及建立低费率长期限收费机制可行性等的研究。
  落实和完善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落实国务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物流业发展中面临的用地、融资、税收、保险、通关等问题,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有关政策,减轻运输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开展货车不停车收费相关技术与政策研究,探索不停车收费技术在公路货运车辆中的应用。强化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规范》,重点解决有法不依、以罚代管、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立健全全国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创新监督手段,强化执法监督。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加快交通运输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诚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许可、市场信用、市场监测等体系,完善社会诚信管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14.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在各级政府层面建立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15. 完善统计体系。开展行业物流相关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等基础工作,完善货类、货量、货值、流向、运价和行业贡献等统计指标,着手建立健全相关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注重对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的跟踪研究,加强物流运行的监测、分析和评价。
  16. 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订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重点加强物流枢纽、物流信息化、运力结构调整、农村物流、多式联运、零担快运、中小企业联盟等方面的政策研究,鼓励先行先试、典型引领。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
  17. 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及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校企合作,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物流综合培训和试验基地,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物流高端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保障合法权益,稳定物流队伍。
  18. 发挥协会作用。强化相关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协调和服务等职能,充分发挥在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发布、交流与合作、资质评定和人才培训、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简析隐私权

                北安市人民法院 刘成江

一、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
    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它包括个人信息的安宁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做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其制定的法律较为完善,但仍然没有形成价值趋向明确的体系。
二、隐私权的基本权利
    1.隐私隐瞒权。隐私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
    2.隐私利用权。分民对于自己的隐私,不仅仅享有消极的隐瞒权,还享有能动的利用权。隐私利用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个人资讯进行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
    3.隐私维护权。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
    4.隐私支配权。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
三、隐私权与国际人权法保护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隐私权保护通常被认为是国际人权法的范围。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时至今日,人权的保护已全面进入了国际法领域,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其中涉及隐私权的国际法文件成为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法律渊源。这些国际法文件确立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标准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有些已付诸实施。
    1.全球性多边条约的有关规定
    (1)《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二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和攻击。”这一条文是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最重要的国际法渊源。该条文采用了列举式立法方式,其中涉及公民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等内容是隐私权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宣言确立的原则不断被其他国际人权文件以及国内法所采纳,这些原则可被看作是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包括序言和6编53条,其中第三编第十七条规定:“一、任何人之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无理或非法侵扰,其名誉及信用亦不得非法破坏。二、对于此种侵扰或破坏,人人有受法律保护之权利。”这一条的规定与上述宣言第十二条的规定基本是相同的,它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重申了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
    2.区域性多边条约的有关规定
    (1)《欧洲人权公约》第八条规定:“一、人人有权使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和通信受到尊重。二、公共机关不得干预上述权利的行使,但是依照法律的干预以及在民主国家中为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犯罪,为了保护健康或道德,或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有必要进行干预者,不在此限。”根据公约,公民隐私权在欧洲应得到有效保护,除非在某些合法的条件下,一般不得任意干预、限制和剥夺。
    (2)《美洲人权公约》第十一条规定:“一、人人都有权使自己的荣誉受到尊重,自己的尊严受到承认。二、不得对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加以任意或不正当的干涉,或者对其荣誉或名誉进行非法攻击。三、人人都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上述干涉或攻击。”由此可见,隐私权的保护也是美洲国家承认的义务,其保护范围与联合国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是基本相同的。

关于印发《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印发《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科协办发外字〔2009〕10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根据中国科协七届四次全委会会议精神和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海智计划)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制定《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执行。

  附件: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工作要点



                     中国科协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

  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是落实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部署,发挥科协大团体优势,积极为“千人计划”服务的开局之年。在五年来实施海智计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服务“千人计划”为着力点,把工作中心聚焦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来。200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千人计划”,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和地方科协的作用,建好基础平台,提高服务能力,按照“联系好、了解好、反映好、服务好”的工作要求,加强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回国服务、来华工作牵线搭桥,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广开渠道,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举荐网络。
  1、选择30个左右具备条件的全国学会,动员学会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全国学会通过适当方式,扩大和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
  2、继续加强与现有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建立新的海外团体和专家联系渠道,动员海外团体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
  3、组织有关会员、专家利用自身影响和交往渠道,大力举荐海外高层次人才。
  4、各地科协在以往实施海智计划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当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通过开展咨询服务、项目合作发现和举荐人才。
  5、发挥海智计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举荐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建设海智计划工作平台,健全人才评议推荐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6、建设、维护“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窗口”。将原海智计划网页并入“窗口”,依托海智计划,突出窗口服务功能。通过开辟政策咨询、人才推荐、自荐等信息双向发布和互动通道,做好为海外科技人才的咨询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平台。
  7、定期编发《海智工作简报》(每月2期)和《海智简讯》(每月1期),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和进展。
  8、通过加强海外联系和拓宽国内渠道,大力收集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充实海智计划人才库,争取年底前库中高层次人才超过百人。鼓励海外科技团体组织会员和专家自荐入库。以日本为试点,探索开展重点国别的人才引进工作。
  9、加大人才数据库的开发维护力度,保证信息准确、有效、可靠。采集到的人才信息经核对、确认,按照统一格式管理,动态维护更新。与入库的海外人才保持联系,加强沟通,了解需求。
  10、严格按照推荐入库、联络跟踪、初选评议、核准上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评议推荐机制举贤荐能。分批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逐步提高 “千人计划”入选率。

  三、打造海智品牌,充实基础业务,为海外人才为国服务提供支撑。
  11、重点抓好2009年度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暨联席会议。今年结合江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有关海外科技团体和专家参加,开展研讨咨询、洽谈对接等活动,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和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
  12、利用组织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举办国际会议等平台,邀请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交流考察,积极牵线搭桥,让他们了解国情和国内人才需求。办好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微电子技术发展论坛。
  13、重点配合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工作,开展海外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活动,为国家、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对海外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建议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
  14、继续组织海外专家和国内专家共同开展专题考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组织好赴西藏、贵州或广西开展生态环境专题考察和赴安徽、浙江开展企业创新专题考察等活动。
  15、继续支持海外专家回国服务,重点支持骨干海外专家回国参加海智计划研讨会暨联席会议。
  16、支持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组织实施海智计划工作。重点支持海智计划基地建设。发挥好北京、新疆、长春三个海智计划基地的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安徽、福建科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筹备海智计划基地,为地方推荐优秀人才。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地方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继续支持地方实施海智计划工作,协助联系海外专家为国服务。

  四、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和制度建设,推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17、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深入实施海智计划的指导意见》,调整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相关体制机制,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18、提高认识,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全国学会外事工作会议、全国学会秘书长会议、海智计划地方科协工作座谈会等,全面动员部署,发挥团体优势,推动形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
  19、增强保密意识,建立和完善保密规定,全面加强相关文件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做到保密措施到位,保密责任落实到人。
  20、开好海智计划年度专家评审会,组织专家评审有关项目和评估海智计划基地申请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海智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会议。
  21、总结交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经验,对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成果的学会和地方科协进行表彰奖励。
  22、根据海智计划工作需要,统筹解决相关人员配备、工作经费和办公场所等问题。